刘家冲确实是一个很小的村庄,但当你登上刘家冲后面的小山包时,看到的是一大片更广阔更隐蔽的山林。据镇史通邓义海介绍,当年这里都是黑松林,把山峦沟坎覆盖得密密麻麻、严严实实。黑松林方圆有所以,在皮旅党委会讨论自主突围方案时,皮定均就想到了刘家冲。皮旅参谋长张介民回忆当时的情景说:“讨论得十分热烈,徐子荣政委提出完成三天掩护任务后‘找个地方藏起来,等敌人追过去,我们再东进’的意见时,皮定均立即想到了刘家冲。”此地为皮定均率部移驻白雀园时发现的,当时他说:“退可跑,进可攻,打游击的好地方。”没想到关键时刻还真的派上了用场! 月,他在宁都会议上受到错误批判,并被调离红军的指挥岗位,召回后方做政府工作,实际上被剥夺了对红军的军事指挥权。这对“积年经验多偏于作战”,“兴趣亦在主持战争”的毛泽东来说,是一个沉重打击。但在会后,他作出了两点表示:一是少数服从多数;二是仍然愿意积极对待党的工作,尽力作出自己的贡献。他对在宁都会议上据理力争,不赞成把他调离红军指挥岗位的王稼祥说:“算了吧,我们是少数,还是服从多数吧。”又对为他送别的周恩来表示:“前方军事急需,何时电召便何时来。” 对此,他要求来学院学习的政工干部,乃至高级政工干部,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学院从院长到每个教员、工作人员的思想更要明确,否则就失去了目标和动力。政治学院就是要为实现这个目标作贡献。 教学工作展开后,一些学员反映,教员的授课能力显得薄弱。有人说,唱戏要有好角色,看病要有好医生,上课就得有好教员。在一次毕业典礼上,在谈到教学经验时,罗荣桓说:讲得少些,自学多些,看来是对的;但越讲得少,越能考验教员的真功夫。他说:要教出好学生,必须先在教员身上下功夫。 1950年11月1日,陈赓从越南高平启程回国。不久前,中国人民志愿军浩浩荡荡跨过鸭绿江,踏上了朝鲜战场。回国途中的陈赓为此夜不能寐。后来,毛泽东和金日成谈话时,曾说道:“陈赓从越南回到北京,向我汇报援越抗法的事情,他提出要求,想去朝鲜。我说,你陈赓就是好战,刚听说跟美帝打,你就有了精神,病也好了一半。我说,那你要感谢杜鲁门喽!”1951年1月8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发动的第三次战役结束,彭德怀召开了总结这次战役作战经验的会议,陈赓也参加了。开完会,陈赓到前线去看了几支部队,还在宋时轮的兵团司令部住了几天。在朝鲜前线和后方兜了一大圈之后,他搭乘火车返回中国东北。当时铁路沿线时常遭到敌机空袭,每次都要投下大量炸弹,有些炸弹是定时的。火车要经常停,等候排除危险后再继续前进。 彭德怀考虑:“坚持两个月没有问题。国内第二番部队要尽快拉上去,早作准备。现在只有十九兵团已开过安东(今丹东),还有宋时轮的九兵团在朝鲜休整后可参加春季攻势,这样第二番参战部队只有六个军,兵力不够。我建议尽快让陈赓指挥的三兵团开上去,其他如杨成武和董其武兵团也要抓紧准备出国作战。”1951年5月第五次战役时,志愿军一八○师失利。事后,彭德怀便在志愿军司令部(简称志司)所在地空寺洞主持召开一个军长、政委参加的会议。为了开好这次会议,志司的同志专门在树林里搭了一个很大的掩蔽棚,很宽,很长,与会者都可以坐下。棚子是用粗木搭的,上面盖上土,搭上树枝,从空中看不见,可以防敌机扫射。
焦守凤到食品加工厂上班以后,不仅每天要成堆成堆地切菜、腌菜,最让她难以接受的是还要走街串巷吆喝卖酱菜。一天,焦裕禄对她说:“今天爸爸事不多,带你去卖酱菜吧。”卖酱菜的过程中,焦裕禄除了带着她沿街叫卖,还教她怎样挑担不磨肩,怎么吆喝才能吸引顾客。边卖边教,焦守凤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她心里想:“我一个小工人,什么都不是,还这么爱面子,爸爸是一个县委书记,他就没有面子了?他怎么能吆喝起来呀?”她就对爸爸说:“你回去吧,我以后再也不闹了,别人能干,我也能干。” 朝鲜问题由来已久。近年来,围绕朝核问题的矛盾日益激化,美韩军演不断升级,半岛局势陷入一触即发的危险局面。令人欣慰的是,就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半岛局势出现了一系列重大缓和迹象。年初在对方互设贸易办事处。其间,韩国曾多次作出试探,希望尽快实现韩中国家关系正常化。然而,鉴于中国和朝鲜之间的传统友谊和半岛问题的敏感和特殊性,中国也不能不考虑朝鲜对中韩改善关系的承受能力。由于多年的相互敌对状态,朝鲜对美国严重不信任,对美国的真实意图心存疑虑。朝方私下担心,美国同意朝韩同时入联可能是美国设下的一个圈套,表面上同意半岛南北双方同时入联,一旦中国对韩国申请不再反对,美国在审议朝鲜入联申请时可能节外生枝,导致局势出现不利于朝鲜的变故。 就在大家精心为刘伯承筹备庆寿活动时,刘伯承却因一场感冒躺在床上休息。一二九师司令部的人关心刘伯承的身体,动用师部的情报站,在日本占领区买回二斤白糖,作为祝寿贺礼,送到了刘伯承床前。刘伯承没有收下,反而批评说:“前方战士没有饭吃,冬天没有棉衣,打仗没有子弹,你说这白糖我能吃下吗?” 司令部的人难以说服刘伯承收下,只好去请来邓小平。邓小平非常关心刘伯承的身体,认为白糖可以在上火时冲水喝,就帮着劝说。邓小平知道以个人的名义无法说服刘伯承,最后是以“党委的决定”,要求刘伯承收下白糖。刘伯承无法拒绝“组织的命令”,只好勉强收下了。第二天,他便让警卫员把白糖转送给了根据地的医院。 至于给老人送什么报刊合适呢,我们作了一番比较与选择,最终选定《党史博览》,因为这份杂志内容丰富实在、信息量大、精品文章多,极具知识性、史料性、可读性,是坚定党的信念、弘扬革命传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理想读物,而且也很适合老年人阅读与运用。于是当年底我们在给双方老人的礼品中都加了一份下年度《党史博览》的全年订单。因为四位老人都喜欢这份所以都欣然接受。也就从那时起,阅读《党史博览》成了四位老人日常生活中一个重要内容,每当杂志送到,他们都争相阅读、先睹为快,尤其有了这份杂志陪伴,他们的晚年文化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了。看到这四位老人如此痴迷《党史博览》,而且都能从中受益,我与妻子格外欣慰,我们也年年把这份杂志订单作为年底敬老礼品中的必备之物,而且今后会继续 实际上,周恩来并非不懂哲学和大政方针,相反,正如尼克松所言,他对哲学、历史、文化、经济都很在行。
6月27日至29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一致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会议公报指出:“《决议》的通过和发表,对于统一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认识,同心同德地为实现新的历史任务而奋斗,必将产生伟大的深远的影响。”这个评价用来评价邓小平主持《决议》起草工作,肯定毛泽东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贡献,也是完全合适的。通过以上所述,我们看到,正是邓小平、陈云在关键时刻,带领全党,既纠正了毛泽东的错误,又坚持肯定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他们的坚定态度和巨大贡献,已经载入史册。 罗荣桓,原名罗慎镇,字雅怀,号宗人。1902年11月26日生于湖南衡山寒水乡鱼形镇南湾村(今属衡东县)。8岁读私塾,12岁上小学。1919年入长沙协均中学,曾参加驱逐军阀张敬尧和抵制日货的运动。1924年7月考入山东青岛大学预科。1925年作为学生会负责人之一,组织学生参加“五卅”反帝爱国运动。1926年夏毕业后,回乡从事农民运动。1927年4月到武昌中山大学理学院就读。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转入中国共产党。8月参与组织通城秋收暴动,任通城、崇阳农民自卫军党代表。尔后率起义武装百余人到江西修水,编入由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改编的江西省防军暂编第1师(不久改称工农革命军第1师),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任师部参谋。后改任连党代表,随毛泽东参加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28年4月朱毛会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第31团3营党代表。1929年初随红4军进军赣南、闽西,3月任红4军第3纵队9支队党代表。参加了攻打龙岩、出击闽中和广东东江地区的各次战斗。12月出席中共红4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古田会议),支持毛泽东提出的建军思想,当选为红4军前敌委员会委员。他在担任连、营、支队党代表期间,积极实践毛泽东提出的各项建军原则,参加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创建,在基层实行民主制度,反对军阀作风,以自己的模范行动赢得了部队指战员的爱戴。 4月14日,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兵团又在瓦窑堡以南的羊马河地区将胡宗南部135旅包围,全歼该旅4700余人,取得了撤出延安后的第二个胜利。毛泽东认为“这一胜利给胡宗南进犯军以重大打击,奠定了彻底粉碎胡军的基础”。4月17日,毛泽东在修改新华社社论稿《战局的转折点——评蒋军一三五旅被歼》时,加写了两段话:“可以预计,四月开始的两三个月内,蒋军将由攻势转变成为守势,人民解放军将由守势转变成为攻势。”“历史事变的发展表现得如此出人意外,蒋介石占领延安将标志着蒋介石的灭亡,人民解放军的放弃延安将标志着中国人民的胜利。”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不仅公开提出了推翻蒋介石反动统治的目标,而且对于实现这一目标充满了信心。 9处,是十大元帅中受伤次数最多的一位。叶剑英曾诗赞刘伯承“遍体弹痕余只眼”。陈毅亦诗称:“弹触一目眇,枪伤遍体瘢。”晚年,刘伯承曾回顾自己一生的经历,但从不讲战争的事,甚至不看战争片及战争题材的电视剧。一想起战火纷飞的岁月,他就有种难言的感觉。而有件事却是他津津乐道的,那就是办学。日,在军委组成后的第一次会议上,代总参谋长聂荣臻就在关于军事问题的报告中透露出重要信息:军委正在筹备陆军大学。时任西南局第二书记、第二野战军司令员的刘伯承,得知消息后给中央写信,提出: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15师师长和该师军政委员会书记,并任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和军委前方分会委员,率部挺进华北前线,首战平型关,重创日军华北方面军第5师,取得全国抗战开始后第一个大胜利。1938年3月在山西行军途中被晋绥军哨兵开枪误伤,返回延安治疗。同年冬,赴苏联就医。1942年2月回国抵达延安,参加整风运动,任中共中央党校管理委员会成员。同年10月~1943年7月曾赴重庆,与周恩来一起就克服内战危机,继续合作抗日问题同蒋介石谈判。1945年4月,参加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委员。8月,当选为中共中央军委委员。
既然蒋介石已经站在了全民的对立面,处在了全民的包围之中,在军事战线和政治战线都已经打了败仗,已经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既然形势的发展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估计的正确,那么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就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这篇评论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这一口号,但这一口号已呼之欲出,只是等待一个时机,这就是人民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1947年6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万余人强渡黄河,发起鲁西南战役,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在鲁西南战役胜利打开了南进的通道后,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在大别山地区完成了战略展开。刘邓大军发起战略进攻后,陈赓、谢富治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一部8万余人在8月下旬渡过黄河挺进豫西,完成了在豫陕边地区的战略展开;陈毅、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主力在9月越过陇海铁路南下,完成了在豫皖苏边地区的战略展开。这三路大军“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歼灭大量敌人,调动和吸引蒋军南线兵力160多个旅中约90个旅于自己的周围,迫使蒋军处于被动地位,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 这天,自卫反击作战在中印边境东、西两段同时展开。在东段,实施主要突击的右翼部队迅速攻克了枪等、卡龙、扯冬等地;左翼助攻部队密切配合,相继攻下沙则、仲昆桥,同时迂回到章多。至当天下午,印军大部被歼,一部溃逃。后来,我边防部队又分兵5路,乘胜追击,直取达旺。在西段,新疆边防部队向加勒万河谷、红山头的入侵印军实施反击。激战1小时,全歼入侵之敌,进而乘胜扩大战果,扫除了班公湖两岸及其以北地区的印军侵略据点。 青年毛泽东外出求学期间,其母亲患病延请中医治疗,但结果不尽如人意。1918年8月,毛泽东致信七舅父和八舅父,说从湘乡唐家圫舅父家到长沙已数日,决定13日动身去北京。感谢他们照料患病的母亲。说乡中良医少,特请人开来一药方为母亲治病;如不能愈,到秋收之后,拟接到省城治疗。1919年4月,毛泽东从上海返家并把母亲接到长沙医治,借住在蔡和森家中,对母亲亲侍汤药。治疗一段时间后,其母病情好转,但返乡后病情突然加重并于10月5日去世。从文献记录可知,毛泽东母亲生病期间接受的是中医治疗,但中医并没有完全治愈其母亲的病。虽然毛泽东对母亲去世极为悲痛,却也没有片言只语表明对中医心存芥蒂。革命战争初期,毛泽东有一段染病后中医屡治无效而西医治疗后立竿见影的求医经历。1929年7月,毛泽东因疟疾病重,先后到上杭县苏家坡、大洋坝和永定县牛牯扑、合溪等地农村养病,同时指导闽西军民的反“会剿”斗争和指导当地开展土地革命。1929年八九月间到达闽西著名的永定金丰大山,住在只有十来户人家的牛牯扑的一个小竹寮里。在这不到10平方米的小屋里,他除了服药治病,大量时间是读书看报,批阅战场上送来的情报,查看军事地图,拟订作战方案。1929年10月下旬红军攻克上杭县城后,朱德主持召开中共红四军第八次代表大会。当时毛泽东正发疟疾,坐担架赴会,但赶到时会已开完。大家见他身体虚弱,浑身浮肿,让他继续养病。10月上旬,毛泽东到永定县合溪养病,10月10日前后从永定合溪由地方武装用担架护送到上杭县城,同朱德等红四军领导人会合。由于永定农村缺医少药,疟疾一直未治愈,住在临江楼继续休养。当时找到上杭一名西医治疗,经过10多天,病就转好了。 3月31日黄昏,陈赓到达志司。当夜就与彭德怀交谈,告诉他毛泽东对战争的看法,以及自己来的意思,督促彭德怀回国休养。彭德怀想坚持到5月朝鲜战局稳定后再回国。陈赓对其负责严肃的态度,打心里敬佩。但周恩来请示毛泽东后,要彭德怀马上回国治疗,绝对不要推到5月。周恩来的电报同意彭德怀去与金日成会谈,动身时间不要迟过4月上旬。陈赓拿着中央的电报让彭德怀看,笑道:“中央来电催你马上回国治病,我看你还敢违抗中央命令吗?”4月4日,中央再次来电催促,彭德怀不得不于4月7日动身回国。 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西北军区司令员、新疆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50年10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坚决拥护毛泽东关于抗美援朝的主张。出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在技术装备落后、后勤供应困难、异国作战、地形生疏等不利条件下,与朝鲜人民军一道迎战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队。战争初期,乘敌恃强分兵冒进,及时修正作战计划,变更部署,指挥志愿军以近战、夜战、迂回穿插断敌后路的打法,在第一次战役中歼敌1. 5万余人,初步稳住了战局。第二次战役中,乘敌尚不了解志愿军的兵力和意图,先指挥所部后退示弱、诱敌深入,然后猛烈反击、迂回敌后断其退路,歼敌3.6万人,收复“三八线”以北大部地区,彻底粉碎了麦克阿瑟在圣诞节前占领全朝鲜的狂妄企图,扭转了朝鲜战局。第三次战役中,指挥部队突破敌“三八线”防御阵地,占领汉城,将战线推进到北纬37度线附近,并及时察觉敌人企图,果断下令停止追击。第四次战役中,面对敌全线反扑,运用节节抗击、战役反击、运动防御等多种作战样式,予敌以重创。第五次战役中,指挥志愿军实施全线反击,歼敌8.2万余人,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地区,粉碎了敌人在中朝军队侧后登陆的计划,迫使其转入战略防御并接受停战谈判。